新城控股2024年盈利7.52亿,商业运营业务比重持续提升|界面新闻 · 地产
界面新闻记者 |
2024年,民营房企新城控股(601155.SH)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交出了一份营收承压但利润增长的业绩答卷。
根据3月28日新城控股发布的年报数据,截至报告期内,新城控股实现营业收入889.99亿元,较2023年同期下降25.32%;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.52亿元,较2023年同期增长 2.07%;扣非归母净利润8.70亿元,同比增长183.07%。
过去一年,不少房企增收不增利,但新城控股与之相反。这一业绩表现背后,是商业运营板块的强劲增长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新城控股实现不含税物业出租及管理收入120.29亿元,占其营业收入的13.52%;物业出租及管理业务毛利84.4亿元,物业出租及管理毛利率达70.17%。
在其“轻重并举”策略下,新城控股商业在管规模稳步扩大。过去一年,新城控股新增开业15座吾悦广场,截至2024年年末,新城控股实现173个综合体项目的布局,吾悦广场开业商业面积达1601.07万平方米,出租率提升至97.97%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4年,新城控股的经营性物业持续发力,实现商业运营总收入128.08亿元,同比增长13.1%,超额完成125亿元的年度目标,持续提升对公司的业绩贡献。
据新城控股介绍,2020-2024年,公司在“双轮驱动”的基础上,商业运营的收入、毛利占整体比重持续提升,2024年营收占比14%、毛利占比达48%,毛利率70.17%。
截至2024年末,新城控股在全国136个城市布局200座吾悦广场,已开业及委托管理在营数量达173座,开业面积1601.07万平方米。
“2025年,新城控股计划实现商业运营总收入140亿元,计划新开业吾悦广场5座。”新城控股管理层在3月31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。
商业板块已成为新城控股的“压舱石”,但由于房地产行业调整以及公司近两年未在公开市场拿地,其主营业务房地产开发的营业收入在不断下降。
财报数据显示,2024年新城控股房地产开发销售实现营业收入760.41亿元,较2023年同比下降29.16%,反映市场去化压力较大。
过去一年,新城控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01.71亿元,同比下降47.13%;实现合同销售面积538.82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44.38%。2024年,公司实现411.29亿元的全口径资金回笼,全口径资金回笼率为102.38%。
新城控股董事长兼总裁王晓松告诉界面新闻,公司将继续贯彻“地产开发+商业运营”双轮驱动战略,持续推进业务间的优势互补,与时俱进创新产品与业务,实现公司安全、稳定的运营。
与龙湖等民营房企一样,新城控股也在力保财务稳健,偿还债务。据新城控股管理层透露,2024年,新城控股已如期偿还境内外公开市场债券52.62亿元。
截至2024年末,新城控股融资余额为536.50亿元,同比压降34.29亿元,有息负债水平保持低位。此外,公司合联营权益有息负债降至32.73亿元,进一步夯实稳定安全的财务基本面。
良好的信誉表现,令新城控股在融资端取得突破。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潘明介绍,2024年5月及11月,公司以中债增全额担保模式发行中票合计29.2亿元。
截至目前,公司在中债增担保下发行的中票总额约76亿元。潘明指出,“2025年,公司将继续与监管保持密切沟通,积极推进相关融资工作,拓宽融资渠道,降低融资成本。”
据了解,2024年新城控股的整体平均融资成本为5.92%,较2023年末下降0.28个百分点。报告期内,新城控股还新增以吾悦广场为抵押的经营性物业贷及其他融资约205亿元,加权本金平均利率为4.97%,抵押率约50%。
不过,对于此前市场传闻“新城控股即将发行美元债,目前已有多家香港投行找到投资机构,将为新城接下来的新发行美元债做好准备”,新城控股管理层未做出正面回应。
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兼财务负责人管有冬表示,公司将根据债务到期时间做好资金安排,持续盘活融资资源、拓展境内外各种融资渠道,合理有序管控各项现金流,确保债务到期偿付。
据界面新闻了解,2025年,新城控股共计3亿美元境外债到期。
截至报告期末,新城控股在手现金余额102.96亿元,在手现金充裕;净负债率为52.44%,继续保持较低水平;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5.12亿元,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7年为正,为公司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。
尽管业绩保持稳定,但新城控股仍面临行业收缩压力。2024年总资产较2023年减少17.9%至3072亿元,公司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余额为1214亿元,其中1025亿元已用于借款的抵押。
3月31日,开源证券发布研报称,给予新城控股“买入”评级。
评级理由主要包括:结转规模有所下降,结算毛利率有所提升;销售规模收缩,现金流压力犹存;出租物业表现优异,租金收入保持增长。风险提示:政策调控风险、三四线城市项目去化风险、吾悦广场拓展不及预期。